回顧 HAY 台北門市開幕:專訪 HAY 設計和視覺指導經理 Rui Pereira
HAY 台北門市於 2024 年開幕,以丹麥設計的溫度展開全新篇章。回顧2024 年,HAY 台北門市在眾人期待中揭幕。這不只是一間傢俱店的開幕,更像是一場關於丹麥設計哲學的溫柔對話。在開幕週的系列活動中,我們迎來了一位特別的講者 — 來自 HAY 丹麥總部的設計與視覺指導經理 (Design and Visual Direction Manager) Rui Pereira。這位葡萄牙籍設計師的人生軌跡橫跨了瓦倫西亞、米蘭與哥本哈根,2014 年加入 HAY 後,他不只為品牌帶來了充滿手作溫度的 Barro 餐具系列,更與 HAY 創辦人 Rolf Hay 一同掌舵品牌的視覺方向,讓 HAY 在品牌成立二十多年的演進中,持續以當代的語彙詮釋北歐設計的本質。HAY 設計與視覺指導經理 Rui Pereira 首度來台,於HAY 台北門市進行訪談。那天下午,在 HAY 台北門市柔和的光線下,Rui 與我們分享了他的創作歷程、HAY 的視覺演變,以及那些還未公開的新品計畫。以下是這場對談的精彩片段。設計的起點:從家具研發到品牌視覺的守門人 HAY Taiwan: 在 HAY 龐大的設計體系中,您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Rui: 我的起點是在設計部門負責家具開發。隨著時間推移,現在的工作範疇擴展到更全面的層次——不只是產品本身的設計方向,還包括品牌視覺的把關、攝影拍攝的主題規劃。我會和創辦人 Rolf 一起討論家具研發的每個細節,同時確保 HAY 在各個接觸點上,都能傳遞一致且真誠的品牌形象。 HAY Taiwan: 您的生活經驗相當豐富 — 從葡萄牙到西班牙、義大利,最後落腳哥本哈根。這些不同城市的生活,如何影響您看待設計的方式? Rui: 在不同文化中生活,讓我發現一件有趣的事:人們對於日常物件的需求其實是相似的,但每個地方的生活方式卻會為同一件產品帶來截然不同的使用情境與意義。這些文化差異不是障礙,而是設計的養分。它們讓我學會用更開放的視角去思考—什麼是真正實用的?什麼是跨越文化依然美好的?HAY Barro系列: 一封寫給家鄉的陶土情書以葡萄牙傳統食器為發想的Barro Collection,為餐桌增添繽紛樂趣。 HAY Taiwan: Barro 系列是您近年最受矚目的作品之一。為什麼選擇以陶土作為這個系列的靈魂? Rui: 這個系列的起點,其實很私人,它來自我對葡萄牙的思念。在我的家鄉,陶土器皿無處不在。市場裡、小店中、祖母的廚房裡,到處都能看見這些樸實而溫暖的日常物件。我想做的,是將這份熟悉的溫度帶進當代生活。所以 Barro 保留了傳統陶土的質地與手感,但加入了現代的幾何線條與手繪細節,讓它既有根源,也有當代性。 HAY Taiwan: 手工製作想必充滿挑戰。在整個過程中,什麼是最困難的部分? Rui: 確實。Barro 需要大量的手工參與。從成型到手繪,每個環節都需要時間與技藝。最大的挑戰是找到能夠符合 HAY 品質標準的製造夥伴,並且在大量生產的前提下,仍能保留手作的溫度與細節。這是一個需要反覆溝通、測試、調整的過程,但也正是這些不完美的手作痕跡,讓每件 Barro 都有獨特的性格。 HAY Taiwan: 在 Barro 系列中,您有特別偏愛的品項嗎?來到台灣這幾天,您覺得哪件作品最適合台灣的飲食文化? Rui: 我最喜歡的是橢圓烤盤 (Barro Oval Dish)。它是整個系列的起點,也是我第一件向 Mette Hay 介紹的作品。當時我們一眼就看出它的潛力,決定將它發展成一個完整的系列。它的造型設計讓人可以 360 度輕鬆抓握,尤其是從烤箱取出時,指縫能自然貼合邊緣,非常順手。至於最適合台灣的,我想是 Barro 餐盤。這幾天觀察下來,台灣的飲食文化中常出現許多小盤承裝的菜餚,Barro 的餐盤尺寸與深度,剛好適合盛裝這些豐富的料理。Barro 餐盤的尺寸與深度,適合台灣運用小盤承裝菜餚的飲食文化。Barro 即便是綠色等大膽的色系器皿,也能與沙拉、蔬果類搭配得繽紛美味。視覺的演變:色彩、輕盈與幾何 HAY Taiwan: 如果用三個關鍵詞來形容 HAY 目前的視覺風格,您會選擇哪三個? Rui: 第一個是「有意識的色彩運用」(Color Control)。色彩一直是 HAY 的標誌,但我們不是漫無目的地使用,而是經過深思熟慮的配置。近年我們喜歡將大膽的色彩與柔和的中性色調並置,創造出既活潑又沉穩的平衡。第二個是「輕盈感」(Lightness)。隨著環保意識抬頭,我們重新思考材質的選擇。希望在減少環境負擔的同時,也讓產品本身更輕盈、更透氣,讓空間能夠呼吸。第三個是「簡約而富機能的幾何」(Simple Geometry)。我們相信簡單的線條能更凸顯材質的對比與質感,這也是北歐設計的核心 — 在簡約中找到豐富性。HAY Barro系列與葡萄牙當地的製造商合作,推出盤子、碗,杯子和燭台,色調溫暖與食物非常百搭。 HAY Taiwan: HAY 既有內部設計團隊,也經常與外部設計師合作。你們如何決定與誰合作? Rui: 有幾種途徑。首先是長期合作的夥伴,像 Bouroullec 兄弟,我們合作多年,彼此非常了解,未來也會持續尋求合作機會。其次是社群媒體。現在建立連結的方式改變了,我們常透過 Instagram 或其他平台發現有趣的設計師,然後主動接觸。第三是展覽。每年的米蘭家具展、哥本哈根設計週,都是我們遇見新夥伴的重要場合。最後是傳統方式 — 設計師主動毛遂自薦。只要作品夠好,我們都願意討論合作的可能性。重點是,我們會直覺地判斷這位設計師的氣質與 HAY 是否契合。設計不只是技術,更是價值觀的共鳴。 HAY Taiwan: HAY 近年重新演繹了許多經典設計,像台北門市有展示的 J-series 單椅、Rey 單椅和 Result 單椅。為什麼選擇這些作品? Rui: 這些設計本身都有深厚的歷史與文化意義,而且與 HAY 想傳遞的價值觀不謀而合。J-series 是 1950 年代的經典,非常能代表丹麥設計的精神。它至今仍活躍在 HAY 的產品線中,我們持續為它開發新的顏色與材質組合。Rey chair 則是 Mette 在一家古董店一眼相中的設計。她被那流暢的線條深深吸引,當下就決定和 Rolf 討論購買版權,將它帶入 HAY 的世界。至於 Result chair,它完美呼應了我剛才提到的「輕盈感」。管狀金屬結構既能彎曲連結,又能承重,在不犧牲功能的前提下,達到視覺上的輕巧。當然,我們也確認這些設計能夠以當代的製造技術大量生產,才會正式推出。經典再現的 J Series — 以丹麥設計語彙詮釋日常坐椅之美。Rey Chair 系列: 經典瑞士設計重生,以柔和曲線與木質溫度展現永恆魅力。Result Chair: 鋼與木的平衡美學,展現輕盈又堅實的工業設計精神。HAY的未來藍圖 HAY Taiwan: HAY 每年推出的新品數量相當驚人。你們如何規劃每一季的產品線? Rui: 飾品類一年發布四次,家具則是兩次。每年我們大約有 60 到 70 個新項目在同步進行。規劃始於內部的開放討論。我們會聽取銷售與行銷團隊從市場帶回來的反饋,但最終的決定權在研發團隊手上—因為我們必須確保每件產品都符合 HAY 對未來趨勢的判斷,而不只是迎合當下的需求。目前我們規劃已經到 2027、2028 年了。但 HAY 的核心精神始終是「活在當下」,所以即使有長遠的計畫,我們也會隨時根據市場與文化的變動做調整。設計不該是僵化的,它必須保持呼吸。 設計作為一種生活態度這場對談結束時,窗外的光線已經變得柔和而金黃。Rui 談論設計的方式像在描述一種生活態度,不刻意不過度,但始終保持對美好事物的敏感與追求。從 Barro 系列手作的溫度,到 HAY 視覺風格的細膩演變,每個細節都在訴說著同一件事:好的設計不需要大聲宣傳,它只需要靜靜地存在於日常,讓生活變得更舒適、更美好。HAY 台北門市的開幕,不只是一個空間的誕生,更是一個邀請。邀請每個走進來的人,用設計的眼光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思考什麼是真正需要的、什麼是值得珍惜的。而這,或許就是北歐設計能夠跨越時間與文化,持續影響世界的原因。 下午時分的 HAY 台北門市,寧靜的北歐氛圍。
閱讀內文